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,將軍福康安盡收西藏失地,廓爾喀求和稱臣。乾隆皇帝非常高興,厚加賞賜。福康安凱旋,征廓爾喀一應軍需費用交戶部報銷。有一天,他卻收到了戶部一名書吏的名帖,以賀喜為名,要求賞賜萬金。
福康安當時已是一等公,又剛立下開疆拓土之功,正如日中天。一名小小的書吏既無官銜,又不在編製之內,居然敢來索取賄賂,福康安大怒。
據說那天,那名小吏鎮定自若地向暴怒的福康安申述了自己索取賄賂的理由:「軍需用款多至數千萬,賬冊太多,必須多添人手,日夜加快辦理,若幾個月內完成,全部上奏,皇上剛剛賞賜了戰功,必然高興,馬上就准了。倘若您不給錢,僅就我們戶部人手來分批陸續報銷,沒有三四年不能了事。拖拖拉拉皇上看得煩了,肯定要責問,輿論攻訐也趁機而入,必興大獄。」福康安聽後大為讚賞,馬上下令賞賜兩萬兩。
所謂「鐵打的衙門,流水的官」,官員在一地任職的時間很短,而胥吏卻幾乎世代沿襲當差,所以新官上任往往要「以吏為師」,向這些小吏學習如何辦理政事、處理公文。當時辦理文牘,往往是官員交給書吏,書吏去查閱案例、法律,寫完之後呈給官員,官員只是簽字蓋章而已。
康熙五十年(1711年)三月,著名的桐城派文學家方苞因《南山集》案株連,被關在刑部獄。方苞曾親眼看見,三個和他一起被拘捕、受到拷打審訊的人,其中一個給了獄卒30兩銀子,被打傷了骨頭,病了一個多月;另一個加倍給錢,只傷了皮肉,十來天就好了;還有一個給了六倍的銀子,當晚就可以行動如常。獄卒對此振振有詞:「如果不區別對待,誰願意多給我們錢呢?」
尤其讓方苞驚詫的是,刑部的老吏居然在家中私藏官印,擅自更改公文。當時有兩兄弟把持公倉,按律當立即處決。獄吏對他們說給一千兩銀子,就可以讓他們活命。他另外準備份奏章,用從犯中兩個單身漢的名字換了兩兄弟的名字。同夥的獄吏認為不妥,怕欺騙不了主審官。而這名獄吏卻笑道:「倘若主審官上奏,我們是死路一條,他也會因此被撤職,他不可能為了兩個犯人的命丟了自己的官。」這件給犯人調包的事居然辦成了,主審官也發現了獄吏的所作所為,但始終不敢追究。
嘉慶年間,工部書吏王書常隨身攜帶假印,冒名支取國庫錢財。皇帝下令修建工程,他便捏造高官姓名,重複向戶部支取白銀近千萬兩。按照規定,工部支領銀錢,必須各司籤押完畢,告知戶部的相關部門,經過度支大員複核,才能發派。然而各部的小吏早已狼狽為奸,專門等候官員們談笑會飲之時,將故意書寫潦草的文書呈上,官員無心細看,便隨手簽畫,於是這些小吏得以趁機牟取暴利。
至於官員升遷任命,也有小吏從中挑弄。吏部的書吏得利最多,因為官員補缺、晉陞都要經過吏部的審核,這些書吏就按照官位油水的多少索取賄賂,如果不給,便尋找理由駁斥或延誤辦理。於是得到任命就要賄賂小吏,便成了官場規則。
晚清文史學家、曾做過監察御史的李慈銘曾說:「京城的官員大多貧困到快不能生存,而這些書吏財產過億,衣食享用,堪比皇帝。」
嘉慶皇帝曾經對這種局面怒不可遏,但是面對如此盤根錯節的集團,他也毫無辦法。胥吏之害,直到清朝滅亡也未能革除。
有趣,有料,有深度作者|劉十九來源|《百家講壇》雜誌
清朝一名小吏勒索大將軍,大將軍不但不生氣竟對他滿懷感激
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,將軍福康安盡收西藏失地,廓爾喀求和稱臣。乾隆皇帝非常高興,厚加賞賜。福康安凱旋,征廓爾喀一應軍需費用交戶部報銷。有一天,他卻收到了戶部一名書吏的名帖,以賀喜為名,要求賞賜萬金。
福康安當時已是一等公,又剛立下開疆拓土之功,正如日中天。一名小小的書吏既無官銜,又不在編製之內,居然敢來索取賄賂,福康安大怒。
據說那天,那名小吏鎮定自若地向暴怒的福康安申述了自己索取賄賂的理由:「軍需用款多至數千萬,賬冊太多,必須多添人手,日夜加快辦理,若幾個月內完成,全部上奏,皇上剛剛賞賜了戰功,必然高興,馬上就准了。倘若您不給錢,僅就我們戶部人手來分批陸續報銷,沒有三四年不能了事。拖拖拉拉皇上看得煩了,肯定要責問,輿論攻訐也趁機而入,必興大獄。」福康安聽後大為讚賞,馬上下令賞賜兩萬兩。
所謂「鐵打的衙門,流水的官」,官員在一地任職的時間很短,而胥吏卻幾乎世代沿襲當差,所以新官上任往往要「以吏為師」,向這些小吏學習如何辦理政事、處理公文。當時辦理文牘,往往是官員交給書吏,書吏去查閱案例、法律,寫完之後呈給官員,官員只是簽字蓋章而已。
康熙五十年(1711年)三月,著名的桐城派文學家方苞因《南山集》案株連,被關在刑部獄。方苞曾親眼看見,三個和他一起被拘捕、受到拷打審訊的人,其中一個給了獄卒30兩銀子,被打傷了骨頭,病了一個多月;另一個加倍給錢,只傷了皮肉,十來天就好了;還有一個給了六倍的銀子,當晚就可以行動如常。獄卒對此振振有詞:「如果不區別對待,誰願意多給我們錢呢?」
尤其讓方苞驚詫的是,刑部的老吏居然在家中私藏官印,擅自更改公文。當時有兩兄弟把持公倉,按律當立即處決。獄吏對他們說給一千兩銀子,就可以讓他們活命。他另外準備份奏章,用從犯中兩個單身漢的名字換了兩兄弟的名字。同夥的獄吏認為不妥,怕欺騙不了主審官。而這名獄吏卻笑道:「倘若主審官上奏,我們是死路一條,他也會因此被撤職,他不可能為了兩個犯人的命丟了自己的官。」這件給犯人調包的事居然辦成了,主審官也發現了獄吏的所作所為,但始終不敢追究。
嘉慶年間,工部書吏王書常隨身攜帶假印,冒名支取國庫錢財。皇帝下令修建工程,他便捏造高官姓名,重複向戶部支取白銀近千萬兩。按照規定,工部支領銀錢,必須各司籤押完畢,告知戶部的相關部門,經過度支大員複核,才能發派。然而各部的小吏早已狼狽為奸,專門等候官員們談笑會飲之時,將故意書寫潦草的文書呈上,官員無心細看,便隨手簽畫,於是這些小吏得以趁機牟取暴利。
至於官員升遷任命,也有小吏從中挑弄。吏部的書吏得利最多,因為官員補缺、晉陞都要經過吏部的審核,這些書吏就按照官位油水的多少索取賄賂,如果不給,便尋找理由駁斥或延誤辦理。於是得到任命就要賄賂小吏,便成了官場規則。
晚清文史學家、曾做過監察御史的李慈銘曾說:「京城的官員大多貧困到快不能生存,而這些書吏財產過億,衣食享用,堪比皇帝。」
嘉慶皇帝曾經對這種局面怒不可遏,但是面對如此盤根錯節的集團,他也毫無辦法。胥吏之害,直到清朝滅亡也未能革除。
有趣,有料,有深度
作者|劉十九
來源|《百家講壇》雜誌